經常大吃大喝或是吃飯不固定,小心胃潰瘍上身。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胃潰瘍常見的原因有胃幽門桿菌感染、消炎藥的不當使用、緊張壓力、飲食沒有節制,尤其是大吃大喝或是吃飯不固定,常空肚子等,潰瘍嚴重者會出血。中醫將患者還可分細分為寒熱、虛實體質,會呈現不同的疼痛表現。

 

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胃潰瘍常見的症狀有胃痛、胃酸、胃脹痛、噯氣、胸悶、胃灼熱感、噁心、嘔吐等,有的慢性患者是沒有太明顯的症狀,就是常覺得胃有脹氣的感覺或是食慾不振而已,所以往往要嚴重到有出血,或是痛到不行才會求診,而延誤治療的時間。

 

中醫沒有胃潰瘍的名詞,但是卻分散於胃脘痛、嘔吐、痞滿等範疇,胃潰瘍是在胃鏡底下診斷的,中醫古代沒有這些儀器,所以只能靠病人表現出來的症狀來給予治療,所以中醫一直是強調辨證分治。主要可將胃潰瘍大致分成寒熱虛實。

 

李明哲醫師指出,簡單來說,胃灼熱感明顯、胃痛如刀割,中醫認為有熱,出血亦為血熱;平常喜歡吃熱食,吃到生冷就不舒服,或是常常手腳冰冷、腹瀉者,則會被歸類在寒症;身體健實、大便不通、胃痛按下去就更痛,這被歸類在實證;而身體虛弱,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按下去舒服則是被歸類在虛證。

 

壓力大可能造成緊張性的胃部不適。中醫師李明哲表示,門診中一名17歲的男性患者,由於出現胃脹氣、常常覺得噁心想吐而來求診,胃病問題困擾很久。患者的胃部不適症狀常見考試前加重,研判是情緒壓力引起的緊張性胃部不適,中醫治療首重調肝健脾方向來著手。

 

李明哲醫師表示,這名17歲就讀高中的男同學,近期出現胃脹氣、常覺得噁心想吐,胃病困擾很久,問診時也發現,患者睡眠不佳,胃部的症狀在考試前常加重,且脈弦細,舌苔白,臨床診斷上,研判為中醫所說的「肝木剋脾土」;也就是情緒壓力引起緊張性胃部不適。

 

治療著重調肝健脾,處方給予四逆散(柴胡、枳實、芍藥、甘草)、半夏瀉心湯(半夏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、黃連),加上酸棗仁、山藥、白朮;方中主方四逆散有助升清降濁,疏肝理脾作用。而半夏瀉心湯有清熱瀉火,益氣和中功能,經過治療一周後的時間,患者症狀便已改善許多。

 

醫師同時也叮嚀患者要持續調養,並提醒要讓日常生活的壓力有釋放的地方,建議可以多運動打球。經過一個月後,患者已經很少在抱怨腸胃的問題,有大幅的改善,也因為有運動,所以體力方面也好很多。

 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406/128/23ck6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h4116 的頭像
    jh4116

    Demut und Fleiß

    jh41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