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新聞網 記者楊清雄/專題報導】

雪山隧道通車後,隧道口前方每逢假日必成「停車場」,用路人苦不堪言,日前有專家警告,隧道內塞車可能導致氣溫升高,引發危機;近來網友流傳訊息指出,真正的危機,其實是「車廂內的氧氣夠不夠?」

事實上,ETC上路後,便有網友廣發訊息表示,已申裝機上盒的用路人,雖不用再開窗繳費,但沿途最好定時搖下車窗,讓車室內換換氣,否則,四、五個小時下來,可能因為車內空氣混濁、氧氣不足,使頭腦反應遲鈍而導致事故!

網友解釋,根據粗算,一個70公斤的成人,在安靜的時候,每小時需呼吸18公升的氧氣,以一台小汽車的乘坐空間,扣除四名成人、座椅體積後,大約有200公升氧氣來算,可讓整車的人呼吸2.7小時。

由於絕大多數的駕駛人,行車時多半是開空調、緊閉車窗,同時將空調設定在車內循環,車廂內的氧氣含量會處於遞減的狀態;萬一遇到大塞車,進入隧道後又因「封閉效應」而降低車速,這時更不可能開窗來換氣,否則隧道內的一氧化碳可能會趁隙而入,易致車內氧氣逐漸不足,連帶也會影響駕駛人、乘客的生理反應,威脅到行車安全!

根據本報記者使用血氧濃度檢測儀,實際上路實驗發現,即便車上乘載三名體重約在70公斤的成年男性,使用車內循環、開啟冷氣,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將近兩個小時之後,每個人的血氧濃度指數仍可維持在98或以上的安全範圍內。

對此,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表示,長時間在高速公路上駕車本來就容易因為太過單調而發生打瞌睡、反應變慢的情形,與氧氣濃度無絕對關係,何況車廂並非完全密閉的空間,高速行駛下,外頭的空氣仍有機會滲透進入車內。

儘管如此,馬偕醫院(新聞、網站)急診醫學科醫務專員張國頌表示,以大多數駕駛人的開車習慣,可能只有在開關車門時,才會有空氣交流的可能,如果長時間沒有開窗換氣,車內空氣還是可能會越來越混濁;等到夜晚要返家時,可能已相當疲憊,此時若遇到塞車,恐怕只會讓駕駛人的反應更加惡化。

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交管組組長吳木富指出,雪山隧道通車後迄今,隧道內一氧化碳濃度平均約在12ppm,低於警戒的標準75ppm,就算汽車打開車窗,一氧化碳滲透進入車內的值其實有限,更何況大家都不太開窗,而「活塞效應」也會讓空氣往出口排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from..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60721/15/3dj58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h41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